近日,热搜全部被“高考成绩”霸屏。
从古至今,“金榜题名”都是每位考生的梦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他们来说,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难免会喜不自胜。
【资料图】
儿子考了675分父亲弹射冲下楼
外甥女查分610小姨奔向卧室跑飞鞋
学生高考成绩被屏蔽老师激动欢呼
在这里,河大卫首先要恭喜考生们获得好成绩。
今天的录取通知与古代的放榜大同小异,在考试这件事上,人与人的悲喜更是相通的。
今天跟随河大卫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得知考试结果的,又是如何表达自己得知考试成绩后的心情的。
在古代如何公布成绩
唐代开始以“金榜”公布名单
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
放榜也称“放牓”,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
在古代,放榜日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
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在唐朝时期,民风开放,读书人也比较豪放,到了放榜时刻,就聚拢在贡院外头,争先恐后挤过去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字,甚至曾有人不顾贡院墙上的遍布的荆棘,直接爬过去把榜单撕了下来。
到了明清时期,读书人多多少少有些假正经,即使内心很关心成绩,但是也不会一窝蜂的挤在贡院外头,大部分都是让自己的书童、小厮等放榜,一旦发现自己少爷的名字,这些书童就会连忙奔回家中报喜。
录取通知书被称作“捷报”
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新进士每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至乡曲亲戚,例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也。”
到了宋代,录取通知书“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称为“金花帖子”。
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
皇帝“临轩唱名”
不光有录取通知书,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古代还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
“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
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
唐玄宗时就有人自发编撰进士名录,《封氏闻见录》记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
唐宣宗之后,开始由官方编次《进士登科录》,据《东观奏记》载,“自今放榜后,并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入内,仍仰所司逐年编次。”
这些新进士的名录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唐《通典》载:“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浃辰”就是十二天,也就是说十二天内,新科进士们就已经名闻天下了。
古人如何表达放榜后的悲欢
悲痛
《落第》
唐代·孟郊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但诗人却能看到“花上霜”,是诗人多次不第的浓浓悲伤与绵延不绝的愁绪。⌋
得意
《登科》
唐代·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高中时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不难发现落第时万物无光,中第时又得意忘形。⌋
欣喜
《放榜日》
唐代·徐夤(yín)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便随金鸑鷟(yuèzhuó),三台仍借玉连钱。
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看似写放榜日的锣鼓喧嚣的热闹景象,其实还是在写自己中第后的欣喜之情。⌋
惊喜
《及第后夜中书事》节选
唐代·姚合
夜睡常惊起,春光属野夫。
新衔添一字,旧友逊前途。
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
⌈一句“春光属野夫”,不仅是不敢相信自己能中第,甚至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乡野村夫,忽然得到了一寸春光。自己狂喜的形象不像一个儒生了。⌋
在科举榜下,我们窥见古代的文人的百态,有人欣喜有人愁。
但是我们纵观历史,记得历朝历代状元者不足十之一二。未中第者名垂千古的大有人在。
不管考试如何,一时的成败算不得什么。
以平常心对待,勇往直前,才是正理。努力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在前进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次高考你的成绩如何?
你给自己打多少分?
综合自北京晚报、百度百科、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