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在实验中。
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60多年前,一批胸怀爱国之志的交通大学师生,义无反顾地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来到渭水之滨,投身祖国大西北建设,铸就了“西迁精神”丰碑。
留学报国是交大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哪个年代,个人发展一定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西迁老前辈扎根黄土,我们年轻一代赓续“西迁精神”,继续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峰如是说。
母校需要我,我一定要回去
1997年,徐峰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系,之后被保送到该校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造,师从著名工程热物理专家郭烈锦教授。2004年,徐峰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在西安交大学习的7年岁月是徐峰人生的重要阶段,他在这座百年高等学府接触到了陈学俊、陶文铨等一批西迁老教授,深受他们的感染和熏陶。
“这些学者怀着深厚的报国情怀,学成归国,投身中国教育科技事业,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西迁老教授科技报国情怀的感召和激励下,我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信念。”徐峰说。
2004年,徐峰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师从卢天健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先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一起致力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在英美学习和从事科研的经历使徐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价值,逐渐坚定了归国奋斗的决心。导师卢天健也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祖国的科技振兴尤其是高科技发展离不开海外学子的聪明才智。彼时,西安交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海内外招贤纳士,向徐峰等学者伸出了“橄榄枝”。
“母校需要我,我一定要回去。”2011年底,徐峰回国,赴西安交大任教。很快,他就创办了西安交大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率领科研团队,围绕生物多尺度多物理场的共性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徐峰参与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论文被引用次数达2.4万余次。他凭此进入“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2021)和“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交叉学科)”(2021)。
挑战交叉学科新领域
作为一名“西迁精神”新传人,徐峰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感慨万千。他说,自己一直牢记“西迁精神”,并从中不断汲取奋斗的动力。
随着对生命健康和学科交叉认识不断深入,徐峰研究方向从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转到生物医学工程。他认为,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工程、物理与生物医学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将会开启生物医学研究的新纪元,更好增进人类健康福祉。
徐峰表示,以“用知识报效祖国,用科技改变生活”为宗旨的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会继续瞄准世界学术前沿,结合国家导向和临床需要开展探索研究。
作为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的主任,徐峰经历该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整个过程。在他的积极引进和推荐下,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晓慧、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盖·詹宁陆续加入团队。目前,团队已汇聚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成员涉及力学、生物学、医学、材料学、机械学、传热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知识结构互补、多种技能交叉融合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理论体系,具备持续输出原创性科研成果的能力。
据徐峰介绍,团队围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临床推广”的学术思想,按照“临床问题—实验室研究—临床应用”的研究思路,开展了从组织到细胞和分子尺度的多尺度生物热—力—电耦合学等基础和应用研究,为阐明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疗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案,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经过1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研究平台和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起“立足西北,走向世界”的医工结合科研高地。
培养理工医交叉型人才
作为团队负责人,徐峰希望能培养出更多优秀、全面发展的科研人员。团队以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将教书育人、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的理念相结合,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担当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理工医交叉型人才。徐峰带领学生探索科技奥秘,倡导科研聚焦民生,开展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项目产业化、西部少年儿童前沿科普等方面的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徐峰带领团队获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和荣誉,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奖项。他和团队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交大西迁60多年来,一大批像徐峰这样的青年学者,秉承老一辈科学家心系祖国、留学报国的优良传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事业发展相结合,扎根西部奋斗,争做“西迁精神”的传承人,为一流大学建设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